2025芒种的故事和传说(精品七篇)

时间:2025-06-05 作者:启心观语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1

所谓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球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分在12个月里面。

在古时中国,原用太阴历,它是以月球光面的圆缺晦明、形象变动为基础确定日期的。但是地球上的气候状况,主要取决于地球和太阳间的相对位置,而与月亮无关。

据考证,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聪明的先人意识到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久久思索后,形成的结果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暑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影),正确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时期。

所谓土圭测影,就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即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今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景台”还保留在河南省篙山脚下的告成镇当是最好的佐证。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吕氏春秋·十二纪》)。至汉时,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15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旧行一度,十五日为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古人是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十二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节气是用“恒气”来规定的。“恒气”又称作“平气”,就是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15.2184日,即每两个节气之间平均相距15日多。

现代所用的节气,则是以太阳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的,又叫做“定气”。但是,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的移动快慢不均,两个节气相隔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移动快些,两节气相隔14日多;“夏至”前后太阳移动慢些,两气相隔要16日多。虽然用“定气”来规定节气的交接日期,日数相隔多寡不齐,但却能表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春分”、“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这里要特别说说的是,在隋朝时,刘悼就早已指出用“恒气”不合理,并提出用“定气”法推算日月交食;但一直到了清代才完全改用“定气”法。

用“定气”法确定节气,将节气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随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范畴。节气日在阳历上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天。

一般来说,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今日,我国民间还流行着一首可以帮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记忆的歌诀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节气,表示一年中太阳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因此也相应地指示了四季寒暑的变动。勤劳智慧的古人,在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也考虑到了当时的气候、物象及农事活动。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是预示季节转换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八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前五个节气表示天气炎热和寒冷的时间、过程;后三个节气表示天气转凉、空气中水汽的不同凝结状况。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预示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的。至于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则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的生长发育现象与农事活动情况。

千百年来,“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而食,只能从农耕而来。然而农耕活动“在于趋时”(西汉《枢胜之书·耕作篇)))。可以说,几乎我国所有的古代农书都讲到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农的繁体字为“晨97,其中“辰”就是“时”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因此,各地种田人一直把节气拿来指导农事,并以此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节气谚语。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谚语有:“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后两条为流行于安徽北部的节气谚语。这些谚语,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节气自古代创立,至秦汉时代完备,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所以,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全国情况。各地总结出的节气谚语,也是具有地方性的,不能不分地区地用于指导农业活动。这也是上述所举谚语的例子中,特别指明其流行地区的原因所在。

如下面一首流传在东北地区的农谚,所反映的节气特点与农业的关系,就与上述地区有一定区别:“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天,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同样,还有反映东北地区春耕播种的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麦子谷雨谷,立夏前后高粱豆。”反映夏锄生产的有:“紧赶慢赶,芒种开铲。夏至不间苗,到秋得不着。”反映秋收的有:“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寒露不收烟,霜打别怨天。”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不封地,不出三五日。”等等,这些农谚都经过了生产实践的检验,很贴近实际。

另外,农人们总是祈祷丰收,祈求消灾,因此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习俗,至今仍很风行。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的节日,如“立春”日是“春节”(指旧时)。它们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在漫长的岁月中,节气民俗感染着诗人,孕育出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如唐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时,还催生出绘画、舞蹈、音乐等项目来。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2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坐吃山空,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时间长了,亲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

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现在去借棉袄,舅舅还有什么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到了七月份,天气仍然很热,浪子又找舅舅开口借棉袄。舅舅说:“吃了七月半的饭,放牛儿子堤坡站。”这意思很明白:

天气冷起来了,棉袄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开始下霜了,谁还愿把棉袄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还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还没有开口,舅舅说:“起了重阳风,虫子蚂蚁都要准备过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袄的主意J o我以前接济你,实际上是害了你。你以后借东西典当是没有门了,我有也不会借给你J o你还是好好种田,自己养活自己吧!”

后来浪子回头,勤扒苦做,终于积起了一份家业。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3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雨水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气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xx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中国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4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时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5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6

芒种的习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来吃。做法很简单:买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压锅里,加一大汤碗的水(大约没过一半梅子),到高压锅开响,换中火再烧十分钟左右即可。新鲜煮好的梅浆非常酸,很难入口。关键是要加重糖,上面这样一锅梅子大约要加1斤白糖。冷却后,把梅浆分装进各种玻璃瓶里,放冰箱。嘴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觉。

芒种的习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说,“安苗”为绩溪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间起(1852)逐渐兴盛。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寿辰,是日在田头地角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伏岭、北村、胡家、磡头一带各村于芒种后第一个“龙、虎日”请僧侣做斋,然后撑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谓“安苗”。

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庆祝。于是,各村待最后一农户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长出示“安苗贴”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视本村家事进展而定。虽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内,不仅本村人可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亨口福,其乐融融,充满了节日气氛。

芒种的习俗三、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芒种的习俗四、送花神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着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送花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不过,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花农和文人墨客,距离生活较远,主要是文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化趣味。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时间人们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而且由于农忙人们也没有时间从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种送花神的习俗不复存在,也没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种成为一个重要却没有相应习俗的节气。

芒种的故事和传说 篇7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本文来源:http://www.7xgy.com/zhufuyu/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