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字经》教案(集锦11篇)
时间:2025-06-06 作者:启心观语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国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孩子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
形成识字能力,为今后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姿势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感知中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词,练习写好字。
教学难点
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切交谈,导入课文
1孩子们,你们平时上语文课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生字呢?你们在学习课文前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2运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我们一同学习两组有趣的《三字经》,愿意吗?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带红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并努力读好。
3汇报交流:难读的句子,读通课文。
(这个环节以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真正将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设计让孩子读通最难读的句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孩子们,课文读得这么顺利。汉字娃娃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愿意吗?得考考你。
设计:“摘星星”游戏。
1多媒体课件展示:浩瀚的夜空,群星璀璨,汉字娃娃张开了笑脸。
2游戏规则:每颗智多星都有一个汉字娃娃,只要你能响亮地、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就奖励你一颗智多星,比比谁摘的星星最多。
(1)自主拼读。
(2)抽读,帮助正音:后鼻音mìnɡ(命),平舌音sūn(孙),三拼音huán(环)、xiān(先)。
(3)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
(5)聪明的孩子,去掉了小红帽你还认识我吗?去掉拼音读。
3积累词语,巩固生字。
汉字娃娃告诉我:“休息一会,马上回来。”来了,汉字娃娃变了,聪明的孩子,你还认识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久远环保大熊猫炎黄子孙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绿树成荫川流不息
(1)抽读,培养语感。
师:读“大熊猫”时,你为何笑了?生:因为大熊猫的样子好可爱。师:“中华民族”你怎么读得这么精神?生:
因为爷爷告诉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我感到很骄傲。
孩子们真的了不起,能把自己对词语的感悟读出来。
(2)多种形式读(分组读、挑战读、男女生读),积累词语。
(3)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孩子们,给你喜欢的词语宝宝找个温暖的家。
例:(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中华民族)真伟大!
(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主动识字的兴趣,并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目标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自主识字、学词中巩固生字,学文中巩固生字,有效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四、自读自悟,学习课文
词语宝宝想家了,我们现在送他们回家。考考你们还认识吗?
1学习第一组韵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对祖国的喜爱、赞美。
(4)背一背(自己背、同桌互背、拍手背、表演背)。
2合作学习第二组韵文。
读读,议议,背背。
3孩子们,你还了解哪些你感兴趣的“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4创编“三字经”。
孩子们,“三字经”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读起来也琅琅上口,真有趣!你们想不想编“三字经”?
例:根据“黄河宽,生命源”创编“长江长,生命源”。
“大熊猫,国之宝”,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丹顶鹤,国之宝”)教师引导孩子打开思维,鼓励孩子创编他们感兴趣的“三字经”。
五、重点识字,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孩子们,这几个生字不仅会读,还要会写。
2你能准确读出来吗?请响亮地读三遍。
3想和他们永远成为好朋友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
已:“己”字出头“已”。
远:元+辶=远,还可以想:二个小儿走了很远很远(想象记)。
孙:子+小=孙(偏旁+熟字),我是爷爷的孙子,就是个很小的孩子。
孩子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方法记忆。相信你们会书写得更漂亮。
4指导书写。
(1)你认为哪个字最好写?你是怎么把它写漂亮的?
“已”第二笔要写在横中线上。
“孙”要写得左窄右宽。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想写好吗?
①多媒体课件示范:比比谁的眼睛最亮,你会发现什么?
②交流。
③生书空。
④描红。
(3)把你想写的字写一写,做到姿势正确。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
(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理念,让孩子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导书写时,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总结,学会审美。再把自己想写的字写一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拓展
1出示“预防近视三字经”,让学生自由阅读。
近视眼,看不远;做事情,不方便。
要防止,不算难;做起来,要认真。
读书时,坐端正;眼离书,一尺远。
温功课,一小时;停一停,再来看。
光线暗,不看书;伤眼睛,损视力。
阳光下,莫看书;光太强,眼发花。
坐车子,睡床上;要记住,莫看书。
三字经,记心里,照着做,防近视。
2推荐学生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
七、板书设计
三字经
炎黄帝
大熊猫
老祖先
国之宝
五千年
花鸟虫
已久远
不可少
读读
议议
背背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二、 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 指名读,正音。
3. 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 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 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3
一、授课目标
1、知道“经子通——居上世”的准确理解,每个字的确切解释;
2、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知道“三皇”来历,“炎黄子孙”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认知华夏子孙的`归属感,民族荣辱的共同感。
二、授课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话
三、授课提纲
1、课前板书(从经子通到居上世)
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经”和“子”各所指什么。(5分钟)
3、讲解新句:经子通,读诸史。举例说明,读书做人做事循序渐进的道理。(5分钟)
4、考世系,知始终。讲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5分钟)
5、自羲农,至黄帝。这里将是全课的重点,将引入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伟大人物。
给学生讲到的上古神奇传说有:华胥履大迹生伏羲、伏羲女娲繁衍人类、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
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
三皇
八卦
红楼梦
结绳记事
神农架
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
上下五千年(25分钟)
6,号三皇,居上世。总结上古时代的三位伟大的传说人物和“世系”沿袭,请学生思考:民族荣誉感,荣辱与共的亲身感触,找几个学生体验式发言。最后诵读本课所学句子。(10分钟)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三字经》节选
2、围绕“善”,让学生在读中知善、懂善,课后能积极行善。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从读中“悟善”、听中“知善”、课后“行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三字经》简介导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板书“熟读《三字经》,能知天下事。”
二、新授
1、以听促读(通读)
①师出示教学内容:“人之初。老何为”
学生看拼音,自由习文。(师巡视指导读音,教{jiaojiao}处{chuchu}
②师播放多媒体中的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注意读音)
2、以读促学(熟读)
①围绕这66个字,展开朗读(注意方式指导,读出韵味)
如:a.摇头晃脑读
b.拍手读
c.同桌击掌读
②教师示读或是师生赛读
3、以促听思
①引导学生听《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做个好孩子的`条件
4.以背促悟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学习、背诵《三字经》节选
②学生表演背
5、以写促行
①围绕“善”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明白做个“善良”人的基本条件
②围绕“善”,布置作业
a.回家后将今天所学内容向父母汇报
b.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好事),结合课外实践本。
三、总结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学生会判断《三字经》中的精髓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演讲与名言推荐。
1、 课前演讲《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2、 演讲评分
3、 名言推荐。
二、 导入,师:“常回家看看”不仅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而且还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就是对家的重视。《三字经》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今天,让我们再次学习《三字经》,再次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 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
1、 提出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诵,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2、背诵《三字经》片段并简要陈述理由。
四、要求学生谈谈学习《三字经》后的收获。
1、提出要求: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2、 学生谈收获。学生1:九峰人的座右铭是“先成人再成材”,这句话说出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和“孙康映雪”等典故教育我们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多交良师益友,努力学习。学了《三字经》,我还知道: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连动物也不如。
学生2:《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句话就是:“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劳就有功效,嬉戏是没有益处的,应该警惕自己,时时勤勉用功。读了这句话,我懂得了凡是勤恳学习的人,一定会有进步。如果怠惰嬉戏,不但没有益处,而且还会有损害,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生3:“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如果一个人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不懂礼的话,就会容易说错话,如果懂得礼节,大家便乐意和你为友,并且尊敬你。我们现在求学,常常与老师亲近,要学老师良好的言行,功课上有疑问要请教老师,不要和老师疏远。对于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要与他们和乐相初。
五、拓展阅读,并让学生尝试写《三字经》。
1、 与《新三字经》作比较,请学生找出《三字经》的创作手法。
归纳:①巧用典故 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③注意内容结构的层次感
2、 要求学生模仿所学内容,根据九峰校训“勤诚勇爱”,写《校训三字经》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推荐一名学生把所写的内容写在大黑板上。
3) 全班交流、评析。
4) 集体朗读《校训三字经》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课后第三题,可读读要写的字。
3. 先写4个独体字,注意要写得匀称。
4. 再写左右结构的字。 “孙”是左右同宽的字。
5. 接着写上下结构的字。“华”字 “一”要稳,“炎”字上小下大。
6. “远”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辶”的捺要写平。
七、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三字经》是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6
交流《三字经》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4句三字经。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
(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
1.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贵以专”4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4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4句三字经的`含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
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小结: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 小结。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教师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范读《三字经》 )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3)拍手打节奏,齐声诵读。
四、小结
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回家以拍手歌的方式给父母诵读今天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流程:
1、导入揭题
2、学文晓理
3、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补充: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4)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5)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
(6)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7)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8)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小结。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教师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范读《三字经》)(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3)拍手打节奏,齐声诵读。
四、小结
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回家以拍手歌的方式给父母诵读今天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曰水火,木金土”至“十二支 子至亥。”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五行。
3、知道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十干和十二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三字经》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
三、学习新句子
1、诵读新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 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先扫除生字:请学生指出生字,老师把读音标注在黑板上,解释字义,此课生字比较多,要多读几遍,便于记忆,然后朗读:第一遍请1个学生上台领读;第二遍集体诵读;如果因生字读得不流畅,可以变换方式多读两遍。
2、【故事】
古时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当时,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五行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
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3、【解读】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本:根源、依据。
4、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5、小结: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的五种重要的东西。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10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四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中这四句。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成为六谷)。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朗诵学过的“三字经”内容。
可用个别表演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齐读的方法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菽黍稷”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称为六谷,它们是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6、教师讲故事:六谷的对话。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六谷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
(2)以后我们该怎样做?教育学生爱护粮食。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
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
国学《三字经》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苟不学”“易为人”“鸡司晨”这些词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经》的节选。
板书课题:《三字经》
二、学习课文
1、通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交流整体感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
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
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非”: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设计说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七)总结与延伸: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 更多精彩国学《三字经》教案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国学《三字经》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7xgy.com/zhufuyu/4976.html